曾有亲身经历,施之此案,信心倍增--间味性发热三年案
加入书架

叶某,男性,75岁。反复发热3年(T:37.3~39.8℃),发热间隔最短2天,最长3天,骨结核、冠心病史。2007年行起搏器植入术。经多家医院中西医诊治,发热原因尚不能明,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,疗效不明显。经人推荐,遂请黄师弟子梁淑贤师姐诊治。
初诊:2010年8月13日。患者面色㿠白,神疲气短,视物模糊,脸部及双下肢轻度浮肿。自诉昨晚38.3℃,自服“必理通”热退至37.8℃(每发热自行服必理通退热),现头部不适,眩晕恶心,手足心发热,睡眠尚可,大便2天一解,质软,小便调,口略干不欲饮。舌淡苔簿微黄,脉细略数。BP:130/88mmHg,心率92次/分、律整,胸片:心肺未见异常(可见2支架)。
面色㿠白,神疲气短,浮肿,阳虚之象显著,间歇性发热,可视为小柴胡汤证。拟小柴胡汤生姜易干姜,处方:柴胡30克,黄芩15克,法夏24克,党参30克,大枣15克,炙甘草15克,干姜10克。3剂。复渣再服。
二诊:服药后第2天热退至37℃,口干减,大便畅。守上方干姜12克,4服。并嘱每天早午晚各测体温一次并记录,复诊带上。
守上方至五诊(前后共服18剂),体温波动于37.2~37.8℃之间,发热最短相隔5天,最长11天,平均间距为9天,较未治疗前大为好转。
六诊9月7日,患者精神好转,手足心发热大减,脸部下肢浮肿已消退,双目视物转清,二便调,舌淡,苔薄白,脉细。守上方干姜18克,大枣20克。10剂后已无发热。追踪2周(至9月底),一切正常。
按:此案实由梁淑贤师姐自服此方后,启发而来。梁师姐自2007年初起,每隔20余天或一月必发热一次,体温波动于39~40℃,服退热药几天后自行退热,即如常人。发热时伴有轻微头痛、骨节痛。2010年4月,前往中山附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请某教授诊治,怀疑成人Still病(旧称:成人变应性亚型败血症,斯蒂尔病),因而嘱咐检查相关项目。并谓如果此病诊断明确,目前亦尚无特殊疗法,只有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。梁师姐与黄师相讨此事。黄师谓间歇性发热可视为小柴胡汤证。然反复多年,里气已虚,也无烦躁之石膏证,更无里实之芒硝证。故以干姜易生姜,以温养阳气,助参、枣、草扶正。梁师姐1985年学院毕业后即随黄师临床,深得黄师真传,也善用经方,遂持续服用2月,曾发热一次(37.8℃),未用退烧药次日即退烧。未再发热,所以也未按医嘱检查。某日遇该教授,问及检查结果如何,答曰:因不复再发热,故暂未作检查。直至10月初未再发热。师姐有此亲身经历,施之于叶案,信心倍增。叶某面色㿠白,神疲气短,浮肿,阳虚之象更著,干姜用之更切矣。

目录
客服

扫码添加客服好友

下载

扫码下载

知源中医APP